工商時報【本報訊】
黃金在過去2周內出現跳崖式的暴跌,先是跌破1,500美元關卡,接著在上周一重挫9.3%,創下30年來單日最大跌幅,最低來到每英兩1,321美元,後來又反彈回到1,400美元附近。這個戲劇性變化引來投資專家的熱烈討論,有的說黃金從此進入熊市,有的則認為正是進場好時機,此時不進,更待何時?
股神巴菲特在1998年就曾講述一個觀點,大意是說:黃金是從非洲或某些地方的地底下挖出來的,然後我們將它融化,再挖一個洞把它埋起來,花錢雇人看守著,它沒有什麼實際用途,如果外星人看到了這一幕,一定會搔頭搞不懂你們這些地球人在做什麼。2009年巴菲特接受電視訪問時被問到:「黃金是一種價值投資嗎?你認為5年之後黃金價格會如何?」巴菲特的回答還是一樣:「我不知道那時黃金價值幾何,但我可以告訴你,黃金只會靜靜地呆在那裡,但可口可樂會賺錢,富國銀行會賺錢」。
當時金價約在900美元左右,此後由於各國執行貨幣寬鬆政策,金價就節節攀高,至2010年上半年時已來到1,200美元。接著美國再宣示執行第二次量化寬鬆措施,至2011年7月金價已至1,500美元。之後到2011年9月時,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美國債務上限問題相繼發生,然後就是令投資人瞠目結舌的金價狂飆局面:在站上1,600美元後不到一個月,就連續攻破1,700、1,800和1,900美元關卡。那時已有許多分析師紛紛提出警告,金價已出現泡沫化了,果然其間金價就曾在一日內重挫100美元以上,但不久又回漲,因此當時幾家大型金融機構仍大膽上調金價的預測。2011年的平均金價為1,800美元,至2012年的平均金價為2,275美元,有些則預測金價可上衝至2,500美元。實情則是金價在觸及1,920美元的高點後,就震盪下滑,2012年多數期間金價於1,600美元至1,700美元之間徘徊,在歷史紀錄中仍屬高檔價位。
上世紀70年代黃金出現牛市,正值各工業國家物價全面飆升,證券債券均處於熊市,投資黃金的狂熱可說是投資人從金融資產逃向另一個資產的表現。而2009年以後的黃金牛市,背後的因素卻完全不同。一方面政府債券的收益率是幾十年來低點,反映通貨膨脹的大宗商品指數也不高,但因美元資金泛濫、美元貶值,步步推高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就在同時歐債危機的處理過程,讓投資人認為歐元好像就要解體崩潰了,更促使投資人轉而擁抱黃金。這期間連各國政府也出現增購黃金趨勢,各國央行變身黃金買超的一方,乃是20年來首見。例如以南韓、泰國為首的新興國家央行,2011年就已經存入超過100億美元黃金作為儲備,反映出新興國家央行對美元與歐元的不信任,各國央行因此成為黃金買盤的最大支撐。尤其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其人民對黃金資產情有獨鍾,更讓黃金的地位高升,也因此締造了黃金的歷史高價。
2012年以後雖然歐債危機沒有完全解除,美國也因失業率的降低有限,繼續執行第3次貨幣量化寬鬆政策,但以德國為首的歐元集團信誓旦旦地要維護歐元體制,金價緩和下來,但仍維持在1,600至1,700美元之間,直至2013年第1季開始出現密集黃金空頭的聲音。其實在此之前,早就有投資專家指出,黃金既然沒有儲存價值,遲早將遵循泡沫破滅原則。當夢幻破滅時,黃金通常會回歸泡沫前的價值,上世紀金價泡沫就是如此。例如有經濟學者說黃金傳統上是抗通貨膨脹工具,惟在過去幾年雖然主要國家執行貨幣寬鬆措施,原本預期的通膨並未來到,目前的金價實在太高了。另外有學者長期研究金價的適當價位,認為每英兩800美元是黃金的公允價值。
至今年初以來全球經濟不景氣籠罩,歐元區經濟仍陷困境,中國經濟成長放緩,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可望逐步退場,在在都指向黃金已具備空頭市場的條件。根據彭博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美股驚驚漲時,黃金ETF拋售了106噸黃金,創下歷史上最高單月減倉量。後來的賽普勒斯銀行危機和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都沒有促使金價上揚,反而是4月以後傳來消息,賽普勒斯央行同意賣10噸的黃金儲備,以為國際紓困籌措部分資金,更成為引發各方爭相拋售黃金的引爆點,金價跌勢於是長趨直下。
由於金價在短期內跌勢過於猛烈,華爾街的專家反而認為,此時是黃金進場的時機,因為亞洲各國的實體黃金需求一直增加,而黃金生產成本也一路高漲。黃金看似無用,卻是各種貨幣都不值得信任時的最佳選擇。展望未來,歐債危機仍難善了,各國央行也可能趁勢再買黃金,加上國際間紛擾事件頻傳,黃金仍有其無用之用的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