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黃金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黃金雙指標:B型肝炎病毒量+ B型肝炎表面抗原

黃金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黃金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黃金雙指標:B型肝炎病毒量+ B型肝炎表面抗原
Dec 23rd 2012, 16:04

黃金雙指標將帶動B肝風險預測新里程碑,圖右為B肝策進會理事長高嘉宏醫師。 王慰祖/攝影
■王慰祖■

B肝風險預測的評估有了突破性進展。台灣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以下簡稱B肝策進會)日前發表由B肝策進會理事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高嘉宏教授,以及其它9位專業醫師,耗時14年心血共同發表的研究,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高低將成為判斷低病毒量B肝患者日後發生肝癌風險的重要指標。

此外,高嘉宏醫師因為對B肝表面抗原臨床應用的系列研究,獲得今年亞太消化醫學會(APDW)奧田教授講座(OkudaLectureship)的殊榮。未來透過「黃金雙指標:B型肝炎病毒量+ B型肝炎表面抗原」,將能更有效掌握B肝病情,並進一步評估長效型干擾素用藥療效。

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顯示,全台肝癌粗發生率由大至小依序為南部(10萬分之57.55)、東部(10萬分之45.35)、中部(10萬分之46.55),以及北部(10萬分之38.73),全台灣皆籠罩在肝癌的陰影之下,急迫需要提高對於B肝的警覺性,減少未來發展為肝癌的機率。

目前檢測B肝病情主要是以B肝病毒量作為判斷依據,如病毒量越高日後的肝癌風險性也越高,但根據由高嘉宏醫師主持的最新研究發現,對於低病毒量的e抗原陰性患者而言,肝癌的關鍵性決定因子則為B肝表面抗原,而非B肝病毒量。

高嘉宏醫師與其它9位醫師歷時14年,追蹤2,688位表面抗原陽性的患者,專精研究病毒量與表面抗原濃度高低的相互關係,以及罹患肝癌的風險大小,結合實際臨床狀況以及多方研究發現,對於B肝e抗原陰性,且病毒量低(小於2000IU/mL)的患者,B肝表面抗原濃度高(≧1000 IU/mL)者,比較B肝表面抗原濃度低(<1000 IU/mL)者,其罹患肝癌的機率居然要高出13.7倍。

此結果凸顯單憑B肝病毒量仍不足以作為B肝病情的完整判斷指標。相反的,搭配B肝表面抗原將可為B肝檢測帶來更充足的訊息,幫助深入了解B肝治療的效果。未來「黃金雙指標:B型肝炎病毒量+ B型肝炎表面抗原」,可望成為判斷B肝患者日後發生肝癌風險的重要指標。

除了能預測B型肝炎病患日後罹患肝癌的風險大小,研究中更突破性發現運用「黃金雙指標」可提早預估用藥療效判斷是否須換藥。

針對使用長效型干擾素的B型肝炎病患,在用藥第12週時以B肝表面抗原的變化,可預測治療48週時的病患用藥療效,如此醫師便可建議病患應持續使用或是及早更換藥物,可幫助病患節省24-36週(約6至9個月)的治療時間。

根據研究結果,e抗原陽性的患者,在治療第12週時,如果表面抗原濃度沒有< 20,000 IU/mL,則治療第48週失敗的機會極高。而e抗原陰性的患者,在治療第12週時,表面抗原濃度沒有下降,同時病毒數量也未下降>2 log時,治療第48週時宣告失敗的機會也極高,「黃金雙指標」運用在時間及醫療花費的節省上,都是B肝患者的莫大福音。

針對目前台灣B型肝炎情況嚴重,高嘉宏呼籲全民眾重視B肝預防及治療,B肝策進會也將致力推動醫界運用「黃金雙指標」預測B肝風險,幫助台灣B肝患者降低產生肝癌的機率。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