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藍鈞達】
全球央行近2、3年大買黃金,穩固外匯儲備,但我國央行按兵不動,著實讓人覺得可惜。
央行對增持黃金興致缺缺,主要奠基於兩個因素,其一是認為黃金波動高,有不確定風險,長期報酬率也低於美債報酬率。
不過,在美國引爆金融海嘯,更讓全世界同受影響後,各國對美債信任程度早就不如以往,甚至不時傳出拋售美債的訊息,搶買黃金更是最好的證明。至於報酬率,在美國長期維持低利政策下,說穿了,美債也無法提供太高的報酬率。
央行認為,跟世界各國比較,台灣外匯儲備中黃金比重約5%算是高標,但是眼看金磚雙雄的俄羅斯以及印度,在這幾年的持續加碼之下,持有比重已站上10%,而中國黃金雖僅占外匯儲備1.6%,但已經連續三年增持黃金。就連央行常提出的韓國,也在7月首次於外匯儲備中增加黃金,同時減持美元以實現外匯儲備的多元化。
更不用說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全球央行黃金占外匯儲備平均比重是11.6%,相較之下,央行的5%根本也不算太高。
如今受到QE3影響,金價持續衝高,讓人不禁覺得,央行似乎已錯過調整外匯儲備,增提黃金的關鍵時刻。
黃金在歷史上,一直都是最有保值能力的商品,長期價格也是往上,兼具收益性及穩健性,最適合滿足外匯儲備,而在後金融海嘯時代,外匯儲備的多元化已經是全球央行的共識,除了人民幣債券納入外匯存底的考量外,央行或許要重新思考,這場全球的「搶金大戰」,是否應該積極加入戰局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