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高鐵沿線地層下陷問題並發展高科技農業,農委會提出亮點「黃金廊道」,欲透過輔導農民轉作低耗水的旱作來減低用水量,被農民質疑「外行話」、「恐怕還沒亮就先惹毛一堆農民」。
埤頭農民許永林說,種稻有一定專業與經驗累積,不是說種就種,改種玉米、高粱、小麥等旱作,說起來很容易,但老農民必須重新學習技術,且田地是否適合栽種?更要考慮收成、產銷配套問題。
他說,以栽種玉米為例,費工且蟲害多,遇到一次颱風收成就全泡湯,栽種成本與風險都比水稻高,就算政府給予補助「損失嘛是補不到」,農民轉作意願很低;「黃金廊道」恐怕「亮不起來」。
彰化縣政府農業處長張基郁說,高鐵黃金廊道總長約卅五公里,彰化縣只占五公里,沿途經過溪州、埤頭、竹塘,區內以栽種水稻為主,面積有二千三百多公頃。此區主要灌溉水源來自濁水溪,並非像雲林高度仰賴抽取地下水,因此沒急迫必要轉作其他作物。
他表示,縣政府將尊重農民的耕種習慣,位在地層下陷區的農地,縣政府將視情況加以輔導,請農民配合政策栽種低耗水作物,至於要種什麼,還要研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